核酸檢測是快速篩查和發現新冠感染的重要手段,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近期,網絡上出現了關于核酸檢測所用的咽拭子存在致癌性的說法,真的有這回事嗎?
首先,您要知道核酸檢測的那根“棍”其實叫咽拭子,上面看起來像是棉花一樣的東西實際上并不是棉絮,成分是聚酯或者尼龍纖維。盡管屬于是化學合成的,但是并不像你想像的就有危害。就比如尼龍纖維,那東西和我們牙刷上的毛刷是一樣的。有人提過這樣的問題,一次兩次不致癌,誰敢保證天天做就沒事?怎么也不可能比刷牙次數還多吧,刷牙都不致癌,還怕咽拭子了?
有人認為咽拭子上面會沾有化學試劑,在涂抹的時候就會沾到口腔里。從核酸采樣的原理上來說,這種說法就是不成立的。咽拭子是通過機械性的摩擦,蘸取咽部黏膜上的分泌物,然后再將咽拭子頭直接浸泡到試劑里提取。而咽拭子本身上面除了纖維以外是不含有任何的試劑成分的。
還有人擔心咽拭子在加工的過程中會使用工業消毒劑—環氧乙烷消毒,而后者則有一定的致癌性。事實上,咽拭子屬于醫療器械,加工和生產有嚴格的標準。無論是采用什么形式消毒都是有要求的,若釆用環氧乙烷滅菌,岀廠時環氧乙烷殘留量應不大于10ug/g,在這種情況下并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那么,現實中為何有人會在核酸采樣后出現口腔不適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主要是由于咽拭子刮擦咽部和口腔黏膜造成的。比如有的人咽部比較敏感,在咽后壁刮的時候覺得不舒服,受到刺激,有異物感,就會產生癢感或者嘔吐的感覺,有的人容忍度則大一些。這些個體的差異比較大。當然,這也和采樣人員的手法和力度有關。
所以,咽拭子檢測核酸對健康并不會有損傷,即便是因疫情影響反復采集也不會有致癌風險,大家無需過于擔心。
來源: 張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