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檢查需要空腹,今天晚上8點以后就不能吃東西了,早上要是口服降壓藥的話,只能喝一小口白開水。”相信大家都聽到過醫務人員類似的叮囑。
為什么做有些檢查前需要空腹呢?
就血液檢查而言,臨床檢驗項目的正常參考值范圍均是以健康人空腹抽血的檢測結果為依據,餐后 12 ~ 14 小時胃腸的消化與吸收活動已基本完畢,食物性因素對血液成分基本沒有影響,因而血液中的各種生化成分比較恒定與穩定,此時測得的各種數值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出機體的生化變化[1],有助疾病的診斷。
在消化道超聲檢查當中,空腹檢查亦是排除檢查干擾因素、保障檢查結果可靠性的有效措施。首先,進食和飲水均會引起腹腔脹氣增多,遮擋住檢查部位。其次,進食后會引起膽囊收縮,某些膽囊息肉甚至小結石容易隱藏在收縮形成的褶皺中[2],無法通過超聲進行判定。
怎樣才算“適當空腹”?
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明確指出,空腹抽血應該安排在上午7:00-9:00,至少禁食8小時,以12-14小時為宜,但不建議超過16小時[3]。
那么,如何空腹檢查不折騰呢?
檢查前認真閱讀檢查注意事項,有搞不懂的一定要提前咨詢相關醫務人員,并且遵醫囑進行“適當空腹”和“有效檢查”。
【參考文獻】
趙麟 ,徐浩.化驗檢查都要空腹嗎?[J].中國老年,2021(19):49-50.
于靜.說說超聲檢查時的空腹和憋尿[J].江蘇衛生保健,2021(04):29.
王蓓麗,郭瑋,潘柏申.衛生行業標準《WS/T 661—2020 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解讀[J].中華醫學雜志,2021,101(21):1610-1613.
作者:宋詩堯,主管護師,四川大學醫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