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非洲豬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感染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又稱非洲豬瘟疫,或疣豬病。以高熱、食欲廢絕、皮膚和內臟器官出血、高發病率和高病死率(達100%)為特征。1921年,東非國家肯尼亞首次確認非洲豬瘟疫情,之后又傳入歐洲(1957年西班牙)、南美洲(1978年巴西)等。該病屬于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要求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動物病原微生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病。
非洲豬瘟可以通過野豬-蜱-家豬循環和/或家豬-家豬循環等方式進行傳播和定居,健康豬與患病豬或污染物直接接觸是非洲豬瘟最主要的傳播途徑,豬被帶毒的蜱等媒介昆蟲叮咬也存在感染非洲豬瘟的可能性。在非洲豬瘟的傳播和流行中,野豬作為病原體的宿主、儲主和生物媒介,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7年格魯吉亞非洲豬瘟疫情的暴發以及隨后傳播至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俄羅斯。2017年以來,俄羅斯遠東地區發生數起非洲豬瘟疫情。該病現主要在非洲、中東歐和高加索地區流行,給正在蓬勃興起的多個東歐國家的養豬業帶來極大恐慌。非洲豬瘟進一步從家豬傳播至野豬使得該地區非洲豬瘟疫情的狀況更加復雜,控制更加困難。
二、國內疫情
2018年8月2日下午17時,經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診斷,沈陽市沈北新區沈北街道(新城子)社區發生疑似非洲豬瘟疫情,并于3日上午11時確診,是我國首次證實的非洲豬瘟疫情;14日河南省鄭州市,15日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17日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29日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9月3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5日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相繼發生豬瘟疫情。9月5日,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自今年8月初以來,中國已發生9起非洲豬瘟疫情。
三、疾病特點與影響
人體內細胞沒有非洲豬瘟病毒的受體,因此非洲豬瘟病毒不會感染人。該病不是人畜共患病,對人體健康和食品安全不產生直接影響。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也不太可能出現變異傳染人的情況。但該病對養豬業威脅巨大,是世界范圍內養豬業重點防范的疫病。該病發病率、病死率高,對我國經濟社會可能造成較大的危害。非洲豬瘟對人的健康不構成威脅。但是,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豬肉也是我國最主要的肉類消費品,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豬群大規模的發病死亡勢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困擾。由于非洲豬瘟跨國界傳播能力和危害性嚴重,且該病尚無有效的疫苗預防,所以對疫區的豬進行撲殺是防治非洲豬瘟病毒擴散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四、非洲豬瘟防控工作
在無本病的國家和地區應防止傳入,在國際機場和港口,從飛機和船舶來的食物廢料均應焚毀。對無本病地區事先建立快速診斷方法和制定一旦發生本病時的撲滅計劃。
由于在世界范圍內沒有研發出可以有效預防非洲豬瘟的疫苗,但高溫、消毒劑可以有效殺滅病毒,所以做好養殖場生物安全防護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關鍵。一是嚴格控制人員、車輛和易感動物進入養殖場;進出養殖場及其生產區的人員、車輛、物品要嚴格落實消毒等措施。二是盡可能封閉飼養生豬,采取隔離防護措施,盡量避免與野豬、鈍緣軟蜱接觸。三是嚴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飼喂生豬。四是積極配合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疫病監測排查,特別是發生豬瘟疫苗免疫失敗、不明原因死亡等現象,應及時上報當地獸醫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