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刺、瓜子、花生米,電池、玩具、玻璃珠……要是把那些誤入人體的異物全列出來,恐怕都能開個專門的博物館了。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吞咽異物或氣管異物阻塞等引起意外窒息而亡的兒童近3000人。
圖源:soogif
而影視作品中,“直接往身體里打釘子或植入異物”也不是罕見的操作了。但我們不是超級英雄,更不會武功,除了一些必要的治療手段外,那些進入人體的異物,對身體的傷害可都不小。
保命的治療手段
醫學上有一類異物入侵的手段,是真的可以保命。比如醫生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給其心臟植入支架,撐開狹窄的血管,送去一絲生機;在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體內安裝心臟起搏器,向心臟發送電信號,使心臟按設定頻率跳動。
圖片丨圖蟲創意
然而,即便是這些看似保命的異物,在進入人體后,也常常帶來意外,比如下面這個案例。
案 例
男,11歲,因車禍導致右側大腿中段腫痛、畸形,經檢查診斷為右大腿股骨骨折。急診在全麻下行切開復位,并將斷裂的骨頭固定在接骨板上。而就在術后3個月,這個存在于大腿內的接骨板發生斷裂,再次行切開復位,用彈性髓內釘內固定。
接骨板、髓內針(釘)是通過金屬加工制造的承重異物,鋼板多通過螺釘旋入來達到軸向與旋轉的穩定,而髓內針(釘)則通過與骨皮質的接觸壓力,再借用三點支撐充分發揮其動力學穩定潛能。二者在體內為我們骨頭的愈合塑形保駕護航,但作為身體內的異物,仍存在斷裂、金屬過敏或排異反應的風險。
每年,兒童、青少年在玩耍過程中出現骨折的事件層出不窮,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冰冷的金屬異物。因此,家長一定要做好看護,同學們自己也要小心預防骨折發生。一旦意外發生,及時就醫。
裝飾物的風險大
與裝入異物保命的群體不一樣,有些追求個性、尋求刺激的人主動將其裝到身體上,比如耳釘、唇釘、臍釘、假體隆鼻、假體植入等,但這種裝飾異物可能存在滲漏、破裂、包膜攣縮等風險。
美國說唱歌手Lil Uzi Vert就曾在額頭上植入一顆價值2400萬美元的粉鉆,被網友調侃為“二郎神美國分神”,后來疑似發生細菌感染摘除了鉆石。
圖源:網絡
從打耳洞到打耳擴、耳垂拉伸,再到往耳朵、眼球、肢體內,植入各種新奇的薄片、芯片,人們似乎把柔軟的身體內穿刺金屬當作剛柔并濟的美學。殊不知,出血、感染、瘢痕,甚至生命危險與之同行。
案 例
女,18歲,時尚一族,右耳穿耳孔1周后局部出現紅腫疼痛,后續逐漸滲出黃白色黏膿性分泌物,反復消炎治療后局部形成僵硬的瘢痕疙瘩,為了美觀再次入院進行手術切除整形。
圖片丨圖蟲創意
人體自我美化、植入異物的行為都潛藏一定風險,出于人身安全的考慮,建議大家三思而后行。
警惕意外入侵
我們急診常遇到許多異物意外入體的情況,比如鋼釘、鐵棍插入頭顱;誤吞電池、鋼珠;嗆咳誤吸花生米,以及陰道、肛門塞入鉛筆等物。
在接下來的這個案例中,誤入體內的異物是成串的磁力珠,這種物品因較強的磁力相互聚集,將腸壁、胃壁緊緊吸附在一起,輕者引起胃黏膜水腫、潰瘍,重者造成腸壁、胃壁缺血壞死、穿孔,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由于早期不一定有典型癥狀,“熊孩子”亦不善表達,當家長發現時,可能病情已經比較嚴重。
圖片丨圖蟲創意
案 例
女,4歲,因腹痛難忍、精神萎靡,于醫院就診,通過腹部X片檢查發現,她的腹腔內竟藏著10顆小珠。原來竟是孩子誤食市場上售賣的磁力鋼珠導致消化道異物。而此時已無法通過消化內鏡取出磁力珠,只能采用外科手術行剖腹探查。術中發現多處腸道穿孔伴腸粘連、梗阻。通過醫生的奮力搶救、逐一縫合,患者終于轉危為安。
那我們該如何預防呢?首先是加強監護,在兒童吃東西或玩玩具時家長應盡量陪同。其次,選擇相對安全的兒童玩具,電池、藥物、縫針等危險物品一定要妥善存放。如果發現誤吞異物,應立即送到醫院,根據異物大小、位置及性質選擇“等待自然排出”“內鏡處理”或“手術干預”。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鋼板、心臟支架、假體、人工晶體、芯片等物品也開始為我們的生命健康服務。但我們在享受這些本不屬于身體任何部件的異物的同時,也要警惕其帶來的各種意外和危險。
作者介紹
魏儀,醫學博士。
·END·
編輯:任雅琳
來源:重慶科技館
來源: 重慶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