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握住刀把,食指壓住刀尖,眼睛緊盯整形刀與火藥面,緩慢地向前推,整形的誤差要控制在0.5毫米之內,相當于3根頭發絲的直徑。入行29年,經他精雕細刻的火藥產品上千發。這種穩、精、準的要求不僅讓以固體燃料為發動機的火箭一飛沖天,也讓他榮獲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稱號。他就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中國航天科工六院內蒙古航天紅峽化工有限公司二車間整形組組長——羅懷聰。

羅懷聰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航天六院的一名普通固體火箭發動機火藥成型工。我的工作平凡而偉大。雖然我每天的工作都在重復,但我感到非常自豪!”由于自小受家庭的熏陶以及自身對航天宇宙的熱愛。1992年,18歲的羅懷聰從內蒙古航天技工學校畢業后,進入紅峽公司整形組。他所從事的工作,就是要將火箭所需要的固體燃料進行手工的切分,修改。看似輕松的一個工作,實在至關重要且極具危險。因為固體火藥的重要性,刻度精確到幾毫米以內,機器做工怕是無法如此精確,只能進行人工操作。可固體火藥的可燃性極大,一點火星和過高的溫度便會發生爆炸,對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在這樣的條件下,少年的羅懷聰毅然決然的接下了這樣的任務,立志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起初,羅懷聰自信地認為自己很快就會上手。然而,在師父手中游刃有余的整形刀在他手里卻不聽使喚,整形的藥柱大小不一、薄厚不均。徒有一身蠻力的他很不服氣。時隔多年,他與師父的對話還回蕩在耳邊。“我的整形刀為什么不聽話?”“整形全憑手感,它的精度直接決定產品的飛行軌跡,想要它聽你的話,你就要學會和你的刀具交朋友。”師父的話讓羅懷聰醍醐灌頂,不服輸的他和整形較上了勁兒。工作中,羅懷聰仔細觀察其他師父的整形手法和磨刀方式,抱著工藝文件與實際產品比對,自己動手量身打造整形工具。

憑著一股韌勁和滿腔熱情,羅懷聰的技能水平迅速提升。新人一般至少3年才能出徒,羅懷聰不到一年便可以獨當一面。因表現突出,1998年,羅懷聰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在黨旗下高舉拳頭宣誓的他在心里給自己鼓勁:“我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羅哥是一個吃苦耐勞的人,每次遇到急、難、險、重、新任務,他總是沖在前面。有的時候生產中碰到困難,他也是第一個站出來。有他在,我們大伙兒都感覺心里有底。”整形組韓曉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