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起,中國強。1956年,火箭技術專家錢學森先生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后,于同年10月8日受命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現在的運載火箭研究院)。1957年10月,中蘇簽署協定,蘇方承諾在核武器和導彈方面給予中國幫助,同意幫助中國仿制P-2導彈,讓新中國的導彈夢初現曙光。
1960年中旬,經過700多個日夜的奮斗,我國第一枚仿制型的“東風一號”彈道導彈研制成功。同年11月5日,蘇聯專家撤走后的第82天,甘肅酒泉發射場——我國第一個火箭飛行場,進行了“東風一號”彈道導彈的試飛工作。9時10分5秒,濺落區傳來報告:“‘東風一號’精確命中目標!”這一句話令整個試驗場、整個中國響起了震耳的歡呼聲。“東風一號”導彈,全程飛行550公里407米,歷時7分37秒。它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使命,標志著中國火箭、導彈、航天事業實現了零的突破,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華夏文明譜寫了新的篇章。“東風一號”的發射成功,對赫魯曉夫惡毒攻擊給予了有力的回擊,也使大洋彼岸的帝國主義者大吃一驚。它對于在天災人禍之下苦度艱難歲月的中國人民來說,是極大的激勵和鼓舞。它振奮了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它給予人們的是發奮圖強,戰勝困難的巨大勇氣和力量。
隨著我國軍事實力的不斷壯大,“東風家族”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成為了我國核威懾力量的標志,是我國國防事業中的王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