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潮水退去
熱鬧而繁榮的潮間帶便顯露出來
這種特殊的環境中生活著很多“濱海居民”
它們有著超強的適應性
在這個環境中扮演者特定的角色
共同構成了濱海潮間帶的生物群落
7/24-25
太陽在慢慢下山
觀音山沙灘出現了一群稚嫩的身影
他們是來自天心島小學的學生
即將走進潮間帶去探尋生物的秘密
探索之前裝備可不能忘
《潮間帶觀察手冊》、頭燈
手套、鑷子、反光背心
“趕海五件套”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觀察潮間帶
不同的“濱海居民”因為習性的不同
居住的區域也不大一樣
所以把整個潮間帶大概分成3個區域
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在每個區域找出指定的生物
到了潮間帶
孩子們對這里的一切感到好奇
充滿熱情地觀察
潮間帶、礁石上的生物
“老師,這是什么?”
“老師快來,我又發現了一個新生物!”
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
孩子們也十分活躍、十分細心
明亮的眼睛仿佛能夠發現很多“隱藏故事”
#1
走進潮間帶
在觀察過程中
有一位學生發現了一個造型奇怪的貝殼
“你是在哪里發現的這個?”
“在那邊的泥土里。”
“你看到的時候它是什么狀態,是就這么整個放在地面上嗎?”
“不是,它是一整個插在泥土里的,只露出一點點在外面。”
“同學們,這只是江珧,江珧一般都是緊緊插在泥土里的。我們都有吃過干貝吧,干貝就是江珧的后閉殼肌。”
江珧屬于雙殼貝,它的貝殼大而薄,前尖后廣,呈楔形。表面具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略斜向后方的小棘。顏色淡褐到黑褐,幼時略透明。足絲發狀,很發達。它以殼的尖端直立插入泥沙中生活,以足絲固著海底,成群聚集一起時,仿佛是海底的一片石林。它們一經定居后,就終生不再移動。江珧以一些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為主食,它的后閉殼肌很發達,約占體長的1/3以上,又大又圓,肉嫩味美,營養豐富,它的干制品就是江珧柱。江珧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沿海,我國以廣東、福建沿海產量最多。
除了江珧,還撿到了一個讓小朋友們都很興奮的“嘉賓”——海星。
“天哪,這是真的海星嗎?”“它長得好像派大星啊!”
“這只就叫中華五角海星,你們仔細觀察下它的步帶溝,看看有什么?
“有很多透明的小吸盤一樣的“
對,這是它的管足。你們拿鑷子輕輕碰一下”
“哈,它們都縮進去了”
管足可以幫助海星移動或攀附在其它物體上,也能幫助它攝取食物。
海星是棘皮動物中結構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類。體扁平,多為五輻射對稱,體盤和腕分界不明顯。生活時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腕腹側具步帶溝,溝內伸出管足。
皮皮蝦、螻蛄蝦、中華棘海鰓……借助頭燈發出的光芒,細心的同學們在黑暗的潮間帶中找到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生物~
#2
走進礁石區
到了礁石區的時候,老師照例先給同學們看這部分要尋找的生物,由
于這部分的生物要么緊緊地附著在礁石上,要么躲在巖縫里。
為了方便大家記錄,家長們紛紛拿出手機,拍了下來。
在這片礁石區一般能看到日本花棘石鱉、縱條磯海葵、四齒大額蟹……
礁石上還有一些小水坑,大家圍著小水坑聽老師的講解。
“在巖石上的小水坑,我們稱之為‘潮池’”
漲潮時,它灌滿了水;退潮時,處在低洼處的它,水并沒有流失,就成了我們通常說的潮池。
別看它只是一汪小水池,卻也是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許多生物也依賴于它”
比如說,海葵。
你們看下,這個海葵有什么不一樣呢?
“它張開了,真的像朵葵花一樣”
相信經過本次地潮間帶探索活動
同學們對觀音山這片沙灘上的生物
以及它們的關系
一定會有更多的認識吧~
最后
我們一起來認識
潮間帶中常見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