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大學王國燕教授領銜的科技傳播團隊對中國的轉基因漫畫展開了一項有趣研究,以“Food to Politics: Representation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cartoons on the Internet in China為題”于2021年1月5日在線發表于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公眾理解科學》,簡稱PUS)上。

PUS是科技傳播領域國際公認TOP1頂級期刊。該刊成立近40年以來發表的1211篇論文中,地址檢索來自中國的論文總計僅19篇。這也是王國燕課題組發表在PUS上的第3篇文章。

圖1轉基因漫畫的時間分布和百度媒體指數

這項研究分析了2002年至2020年之間多次重復出現在互聯網上的276幅中國轉基因漫畫。研究顯示,伴隨著爭議性社會事件,中國關于轉基因主題的漫畫數量的峰值出現在2012年末到2016年之間。這與轉基因主題的百度媒體指數高度吻合。一些引起熱議的社會事件如崔永元和方舟子之間的辯論、“黃金大米”事件等,直接促成了轉基因的白熱化。然而2017年之后,轉基因問題在中國的討論熱度明顯開始平息。

根據漫畫顯示,轉基因食品消費是主要內容。轉基因載體主要是可食用生物,如玉米、大豆、雞、鴨、魚等,因此“吃不吃轉基因食物”是中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這可能與中國歷來“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有關。

圖2 相關主題和爭議事件的漫畫

總體而言,漫畫所傳達的態度為中立43.7%、反對41.3%,而呈現支持態度的只有15.0%。

此外,50.7%的漫畫包含令人恐懼的信息,例如可怕的面部表情、生物醫學符號、危險信號和怪誕的想象生物,其中實驗小鼠引發了最強烈的反對情緒。社交媒體尤其傾向于傳達令人恐懼的信息、健康風險和陰謀論。相反,主流媒體更傾向于關注轉基因食品選擇的困境、宣傳和推廣。

研究顯示,轉基因原本是一個科學問題,但在中國語境下轉基因呈現出了強烈負面情緒,因此中國公眾對轉基因的客觀理解還需要加強科普推動。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后期重點項目的支持。蘇州大學王伶妃博士、中國科大沈佳斐博士等人參與了該項研究。

(蘇州市科學技術協會、蘇州大學科學技術協會)

來源: 科普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