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侏羅紀公園》、《哥斯拉》……這些與造物有關的科幻電影,將人們帶入到無盡的想象當中。片中有不斷給主角團隊以死亡威脅的恐龍、怪獸,也有兇狠殘暴,卻又善于偽裝,聰明狡詐的全新類人生物,在故事里,它們竟然都出自人類之手。然而,現實生活中,人類真的可能創造出一個新的物種,并且這樣的物種能夠在自然界自行生存繁衍嗎。

(《異形》中的怪物形象)

目前存在的獅虎獸、騾子等,這些按照人類意志特意造就的物種,它們沒有自我繁殖的能力,按人們的理解,它們不是新物種。但人類在科學進步的同時,不斷挑戰著“上帝”的地位,人類,儼然成為了一個事實上而非神話傳說中的造物者。

人類從未停止過創造新物種的步伐。人類想要創造出一個新物種,最可能的就是使用基因工程。通過科學家們魔術般的雙手,將生物基因各種排序和重組,理論上是可以創造出新的物種的。

拋開埋頭苦干的科學家不說,科幻作家們在基因工程的暢想方面可謂下了挺多筆墨。

比如,面對超級低廉勞動力、戰爭等方面的需要,科學家們也許可以創造出一個類人的生物,然后將其使用生物技術量產,它可以充當你的私人寵物和奴隸,或是充當士兵和炮灰,或在永不停歇的工廠生產線上不知疲憊、不要報酬地連續工作。

我們知道,人的能力始終是有限的。在今天,我們可以飛翔,但是我們不可能自由地飛,我們必須要借助飛機等一系列人類制造出來的飛行工具;我們可以更快地前行,但是我們不可能自由地前行,我們所制造的汽車只能在預先鋪設好的公路上快速奔馳;我們有力氣,但是我們仍然還很弱小,當我們赤手空拳面對一只老虎,一箱重物,當我們在戰場上直面強大的敵人時,相信很多人都會束手無策。

科幻作家王晉康有篇小說《豹人》,寫的是美籍華人謝豹飛的基因里被嵌入了少量獵豹的基因,無論是在運動比賽還是性愛能力、力量方面,都不同于常人。

當人的基因里嵌入了其它物種的基因,那這樣的人,還能稱之為傳統意義上的人類嗎?這樣的人類,恐怕只能算是“新人類”,甚至成為事實上的新物種。

可是,對于使用基因技術創造出來的新物種,具有不可預估性,也就是說人類不能確定新物種的發展,是否會對人類產生不利的影響。傳統的人類,又會怎樣稱呼這種“新人類”呢,是“他她”,還是“它”呢?這也是目前人類控制并禁止基因計劃的主要緣由。比如大家都知道,人們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克隆出了多利羊,換句話說,人類現在已經掌握了克隆技術,完全可以克隆人類自己了,但是國際上嚴厲禁止克隆人類方面的研究和實驗,原因就在于克隆人的出現,將會讓整個人類社會陷入倫理和道德的人倫陷阱。人類在這方面,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和倫理道德準備。

(多利羊)

據悉,無論是曾經的蘇聯還是英國等某些西方國家,一直在進行人類和動物的雜交胚胎實驗,甚至在2008年時,英國頒布了一個《人類受精與胚胎學法案》,一定程度上開放了這方面的研究。2009年,一部名為《人獸雜交》的科幻電影就曾引起過人們的激烈討論。電影講述了兩位野心勃勃的科學家進行著一項秘密的人獸DNA雜交混合實驗,制造出的“半獸人”女兒所具備的一切都超出了任何人類的想象力和可及力,在與男科學家性交發生變性,最后殺死了男科學家,強奸了女科學家,臨死前還讓女科學家懷上了自己的孩子。現在,科幻電影中的橋段終于出現在了現實當中,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電影《人獸雜交》)

拋開之前我們“細思極恐”的基因技術,一些更新更強大的生命物種,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仍會被制造出來。新的智能生命,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智能機器人、A.I。擁有自主學習,自我發展, 并擁有創造性的,能接受傳承、延續傳承,最終將會形成相對穩定的社會模式,目前國際上已經開發出了擁有簡單自主學習性機器人,雖然還不完善,但讓人們看到了機器人未來的圖景。

互聯網、云計算、AI工程、以及慢慢滲透進千家萬戶的掃地機器人、智能家居,等等等等,這些大家逐漸熟悉的科技,正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將智能生活、智慧社會變成一個現實。也許將來我們的社會中,人類將與這種智能機器人或其延伸、相近的智能形態,各自參半地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當然了,這是幻想的比較好的一個結果。未來是和平共處,還是人類這個造物者被取代,現在無法知曉。

亦或許,創造新物種并沒有之前說的那么麻煩。目前,人類創造新物種的興趣可能沒有“改造自己”的興趣大。

試看大街小巷林立的整容醫院、美容院吧。隨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很多人早已經是“整容”的忠實追求者了,今天割眼皮,明天隆鼻子,后天塞硅膠,大家都致力于將屬于自己的發膚割掉摒棄,整成另外一副陌生的、能夠給自己心情帶來愉悅、更能討好別人的模樣。由于當下醫學技術的限制,愛美的人,只能止步到這里了。雖然這樣的自我改造還未涉及到更深層的層面,但可以預見的是,醫學技術倘若比現在更發達,這類人有可能正是人類改造自我身體的急先鋒呢。

伴隨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大家在越來越多的時間里,都將時光放在了手中的寸屏中,認為控制了寸屏就掌握了世界,洞悉了所有,手機已經不單單是用來打電話的了,社交軟件、聊天軟件,大家點得不亦樂乎。大家可以想象:隨著時間的漫長變遷,人類會不會直接將手機這種信息終端植入身體,讓它徹底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呢?然后,聽力和視力退化,脊梁也彎曲變化,肌肉也退化。想走,就再植入一個代步工具;想飛,也統一植入一個飛行器械。慢慢地,人就不再是曾經所說的人的特征了,不就成了一個嶄新的物種嗎?有句話說,改變世界,不如改變自己。也許人類創造新物種,很有可能會從自己身上下手,或者說,無意中“被自己下手了”吧。

總之,“人類自己創造物種”這個看似科幻其實已成為現實的問題,在今后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也會使人們越來越認真審視,而不是僅僅當個新聞爆料“哇塞”一下。人類創造新物種的路有很多種。我們一方面不能一味地崇尚“科學至上”亂來,另一方面,也不應認為“創造物種”是件恐怖且不允許接觸的事情。

未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未來的盒子既有可能是潘多拉魔盒,也有可能是飛升之盒。無論這個未命名的魔盒是從人類自己的身體中打開還是從外界開啟,命運之舵終究掌握在我們人類自己手上。

來源: 科普中國,科普科幻作者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