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作物根區水肥分布特征、根區調控及水肥高效
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水分和肥料是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兩個重要因子,水肥管理在農業生產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水分和養分是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兩個重要因子,也是當前可供調控的兩大技術因子。根系是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養分和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重要部位;作物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雖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但水分和養分對于作物生長的作用卻是相互制約的,無論是水分虧缺還是養分虧缺,對作物生長都有不利影響。這種水分和養分對作物生長作用相互制約和耦合的現象,特別是在農田生態系統中,水分和肥料兩個體系融為一體,或水分與肥料中的氮、磷、鉀等因子之間相互作用而對作物的生長發育產生的現象或結果(包括協同效應、疊加效應和拮抗效應),這被稱為水肥耦合效應。
滴灌施肥時通常是將肥料與灌溉水結合在一起,水肥一體按預定量和時間供給作物吸收利用。
滴灌水分由灌水器直接滴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在作物根區形成一個橢球形或球形濕潤體。
由于滴灌隨水施肥的特點,養分也集中分布在由滴水形成的濕潤體內。
對于單個灌溉周期,隨水施肥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先滴清水,第二階段將肥料和水一同施入土壤中,第三階段用清水沖洗施肥系統并將肥料運移到作物根區。
大田土壤中的養分運移規律遵循
“鹽隨水來,鹽隨水走 ”的規律。隨著灌溉施肥時間的增加,濕潤鋒水平、垂直運動距離均在不斷增大,氮磷鉀雙向遷移的距離增加。目前第二個階段一般采取的是氮磷鉀復合肥或者單質肥料混合施用,然而氮磷鉀養分在土壤中的運移距離和速度不同,尿素隨水滴施后容易隨水分運移;磷肥容易被土壤吸附固定,移動性相對氮素而言較弱;鉀素的移動性相對氮素而言較弱,而較磷素強。由于灌水量以及肥料元素中不同分子量的移動特點,及灌溉施肥的三個周期分配不合理,氮磷鉀在根區分布出現五種情況包括氮磷鉀都未到達根區,氮到達根區磷鉀未為到達根區,氮鉀到達根區磷肥未達到,氮鉀超過根區磷肥剛好到達,但是我們最理想的方式是氮磷鉀均在根區。在相同的施肥量和灌溉量下,不同的運移速度往往造成氮磷鉀分布區和作物根系分布不一致,不利于氮磷鉀的吸收,抑制了水肥效率的提高和作物增產。
由于滴灌隨水施肥的特點,養分集中分布在由滴水形成的濕潤體內。新疆滴灌小麥氮磷鉀的利用率分別較漫灌條件下常規施肥提高30%、18、10以上,整體節肥達20-30%;滴灌玉米氮磷鉀的利用率分別較漫灌條件下常規施肥提高20%、10%、15%以上,整體節肥達15-25%;棉田的氮肥當季利用率可提高到65%以上,磷肥當季利用率可提高到24%以上。寧夏引黃灌區與常規灌溉相比,滴灌水肥一體化冬小麥產量增加4.0%的情況下,施肥量減少58.1%;玉米產量增加33%的情況下,施肥量減少48.5%。
來源: 新疆農墾科學院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