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戰“疫”是我們每個人的戰斗——公眾心理建設問卷調查結果解讀》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專家代表唐義誠老師

各位朋友,晚上好!

為及時了解社會公眾在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的心理行為狀況,為抗擊疫情過程中心理建設工作提供科學指導,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全國心理服務基層協作網開展了抗擊疫情期間心理建設問卷調查,使用互聯網工具對全國3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公眾開展線上調查,第一階段調查時間為2020年1月31日至2月2日,最終回收了有效問卷1579份,調查報告在2月4日于科普中國app首發。

在此非常感謝大家對此次調查的支持,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透過此次調查結果,可以知道從心理學出發,有哪些應對疫情的可行性建議。

今天,我將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從四個方面解讀此次公眾心理建設問卷調查結果,并向大家闡明調查結果蘊含的心理學啟示。建議大家可以邊看調查報告原文,邊聽我的解讀。

哪些新聞信息帶來的情緒影響最強?——正能量TOP1:全國醫務人員和解放軍支援武漢最振奮人心

調查結果顯示,來自疫情一線的信息最受關注,其中“醫護人員、軍隊進駐武漢抗擊疫情(59.59%)”、“專家表示疫情拐點即將出現(58.01%)”與“疫情期間出現治愈案例(53.01%)”是給受調者帶來積極情緒(振奮、欣慰、希望感等)最強的TOP3事件。“醫護人員、軍隊進駐武漢抗擊疫情”能夠排名第一,在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影響下,看到疫情一線官兵和醫護人員的奉獻行為,自我效能感會被“替代性強化”,產生了一種“我們能行”的信念!,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信息本身就可以激活大腦的愉悅回路,帶來欣慰與振奮的感覺,這暗示著,新媒體時代,信息本身就將成為療愈公眾心靈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疫情期間,公眾的消極情緒也極易被信息誘發。產生憤怒、悲傷、無助等消極情緒最多的事件也較為突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疫情消息被隱瞞(58.77%)”、“商家哄抬物價,趁機發‘國難財’(51.99%)”、“政府相關負責人對疫情‘一問三不知’(47.5%)”。

疫情期間的負面新聞是“替代性創傷”的主要來源,替代性創傷,簡而言之,你雖然沒有親身經歷,沒有切膚之痛,但你目睹了這一切,在心理上就像經歷著一樣,從而產生與經歷者等同的情緒、軀體反應,卷入當事人的創傷經歷中,譬如:看到一線醫護人員的防護物資緊缺時,自己內心里也會跟著感到“焦慮”與“無助”。有趣的是,位列前三位的事件更多引起的是我們的憤怒情緒,這是由于我們內心的道德標準遭遇了挑戰,在我們的認知里,每個人都應該嚴格做好防護,這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他人的負責;每個人都應該為這次抗擊疫情貢獻力量,而不是趁機發國難財,等等。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不是這么做時,當你看到社會黑暗的一面時,自然就會感覺氣憤。事實上,當憤怒、焦慮、恐懼甚至是疑病等情緒頻繁地出現,甚至影響到了你的行為和生活習慣時。不妨停一停,這是我們的身體在報警:你的心理超負荷了。

寬于律己,嚴以待人?——七成受調者認為自己完全能做到“公共場合戴口罩”

72.22%的受調者認為自己完全能做到“減少外出,不聚會”,認為身邊人能做到這一點的僅有31.59%;同時,76.02%的受調者認為自己完全能做到“公共場合戴口罩”,讓同一批受調者評價身邊人時,這一比例降到了39.94%。進一步的統計分析表明,受調者對自己各項健康管理行為的完成情況評價均高于對身邊人完成情況的評價。

正如小標題中所提到的“寬于律己,嚴以待人”一樣,這個調查結果實則反映了心理學上的“鄧寧-克魯格效應”,又稱達克效應,大意是,人很容易對自我產生認知偏差,最簡單來說,我們會過于高估自己,低估別人。

關于達克效應,有一則有趣的案例:1997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雜志搞了一個調查:在當世的名人之中,你認為誰配得上死后進天堂?結果名人們獲得的支持率都一般。

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讀者對他進天堂的支持率只有52%;邁克爾·喬丹的支持率是65%;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是世界公認的好人,而且還是個宗教人士,她的支持率也只有79%。進天堂不是上大學,沒有名額限制,可是世人對這些名人的要求就這么嚴格,但是有一個人,獲得的進天堂平均支持率高達87%——這個人就是“我”。也就是每個參加調查的人自己。絕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比克林頓、喬丹和特蕾莎修女更應該進天堂。這就是達克效應造成的“過度自信”,有個著名的說法說,90%的人都認為自己開車的水平是在平均水平之上——而“平均水平”的定義是50%!

達克效應還告訴我們: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最無法認知自己的缺陷,就像達爾文說的“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產生自信”。一項康奈爾大學的實驗研究讓學生考完試后估分,結果發現:成績越高的人越傾向于把自己的分估得稍微低一點。而成績最低的那一批人估分估得卻高得離譜。看來,如果你知道的事太少,你會發現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具備什么樣的盲區,面對這一次疫情,每一個民眾其實都所知甚少,但是這種無知,卻給了一些人陷入了“過度自信”的陷阱,這就能解釋為什么疫情期間許多民眾信謠傳謠,尤其是傳謠的時候還理直氣壯,對自己所傳內容深信不疑。

除了達克效應,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也可以解釋這一結果,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也被稱為易得性偏差,指人們往往根據認知上的易得性來判斷事件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我們會誤認為越讓自己關注的事件,出現概率越高。對自己,由于我們更容易留意到“戴口罩”的行為,對該行為的完成度評估自然就會偏高;相反,我們不會留意街上哪個路人“戴了口罩”,卻會對突然出現的“無口罩人士”尤其警惕。由于過分關注了他人“不戴口罩”的行為,故而對這種行為的出現概率評估也就會升高,這就造成對他人健康管理行為完成度評估的降低。

總計起來,這一組調研結果提示我們:“達克效應”與“可得性偏差”在我們對健康管理行為的評估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們容易高估自己,低估他人,認識到這一點,不但有利于我們對自己的健康管理行為有更加嚴格的要求,也能讓我們對他人在“疫情反擊戰”所做努力有客觀的評價,從而恢復由疫情造成的人際疏離感,重建人際信任。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他人成為首選積極應對方式

抗擊疫情期間人們采取了各種辦法緩解焦慮等情緒,調查結果顯示,排名前四位的應對方式依次是“投身于幫助他人的行動”、“不停地刷各種新聞資訊”、“頻繁地看疫情相關的視頻”與“專注于感興趣的事以忘卻疫情”。結合具體情況幫助他人,成為抗擊新冠狀病毒肺炎的社會最強音!

為什么“投身于幫助他人的行為”可以緩解焦慮?這是因為,當我們在做好事的時候,5-羥色胺與催產素和多巴胺相互影響,使我們產生幸福感,尤其是催產素,會讓我們像泡了澡一樣舒服。事實上,催產素稱為“讓人冷靜下來”的“同情分子”。它能緩解我們的壓力反應,讓我們對他人產生更大的興趣,尤其是當我們與對方四目相對的時候。當我們與人對視時,對方也可能釋放出催產素,感受到更強烈的同情心。當主人與寵物狗對望時,主人體內會產生更多的催產素;研究者們推測,寵物狗體內可能也同時釋放出催產素。

幫助他人可以產生與他人的鏈接,更重要的,是會給我們一種“共同體感覺”,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你出于對社會的關心可以產生一種抵抗焦慮的幸福感,作為共同體的一員,積極參與其中,找到歸屬感。幸福來自貢獻感。值得一提的是,阿德勒還提到幸福不是由具體貢獻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貢獻感”決定的,比如有一位媽媽,每天全家人吃完飯,孩子玩游戲丈夫看電視,總是她一個人默默地收拾碗筷。你說這個媽媽會不會感到不公平呢?

如果她想的是,丈夫掙錢我不掙錢所以他有權不收拾,孩子們太小不會收拾,只好我收拾 —— 就算她居然真的認同一家人還有地位差異,她也絕對不會感到幸福。可是為什么千千萬萬個媽媽卻能心情愉快地收拾碗筷呢?因為她們知道那是在照顧家人。她是在為家庭這個共同體做出貢獻。

算貢獻的大小,那是“行為標準”,中國話叫“論事不論心”,那樣的話一個因為疾病而失能的人還能有幸福嗎?他躺在病床上什么事兒都干不了,還需要別人整天照顧他,他豈不是會感到非常不幸福?而“貢獻感”,則是“存在標準”,中國話叫“論心不論事”。在親人看來,這個人其實并不需要做什么,他的“存在”,就已經是一種貢獻。這次疫情期間的一句口號“不外出就是給國家做貢獻”就使用了“存在標準”,激活了人們的“貢獻感”,及時足不出戶,也是在為國家這個共同體出一份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調查也少不得群內很多朋友的貢獻,所有參與調查的朋友們,也是在為“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付出心力。

除了幫助他人,“不停地刷各種新聞資訊”、“頻繁地看疫情相關的視頻”也是人們常用的應對方式,為什么這一次疫病蔓延讓人們如此癡迷于瀏覽新聞,也許是因為,人們想通過這種方式,降低疫情期間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止步不前,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正好說明這個問題:請一些大學生想象考試考砸了(懷疑會掛科),這時看到一則度假廣告,想不想去?——當然不想了!另一組學生也做同樣的想象,但是在成績公布以后再做決定。結果發現,掛科的人想度假(度個假安慰一下自己),發現沒掛的另一批人也想度假(度個假慶祝一下)。結論就是,結果好壞并不會影響人們采取行動,影響人們的是「不確定」。不確定的情況我們每天都會有,通常可以應對。但如果太重大了,我們的應對系統就會失靈。簡單地說,我們會被卡住。

這時候,瀏覽新聞可以讓我們抵御“不確定性”的影響,獲得一種安全感。值得一提的是,瀏覽資訊的頻率尤其重要,人們面對日益增長的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機、電視不斷推送的信息上,情緒就會隨著信息起伏波動,即使有了暫時的“掌控感”,代價卻是“心累”和正常生活節奏的紊亂,尤其是負面信息爆棚的時候,我們容易做出草率的行為和決定,這些行為和決定只為盡快處理和擺脫負面情緒和壓力,因而攻擊、社交性退縮、逃避、食欲不振、哭泣、酗酒,濫用藥物、坐立不安、過度警戒等。為了防止信息過載帶來的不良影響,我們可以設定“信息鬧鐘”,在一天的時間中,每隔半天,用5分鐘來關注疫情信息,其他時間安排運動、工作、家務或者休閑娛樂等日常活動,在掌握疫情的同時,獲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悅情緒。

排名第四位的“專注于感興趣的事以忘卻疫情”是“轉移注意力”的策略,要強調的是,做一些耗時不長、需要占用精力但難度不大的事情是最容易讓人忘卻疫情的不快的,此外,慢跑或散步等運動,也可以幫助焦慮的大腦平靜下來。

當然,研究報告還提到了:相對于男性,女性更傾向于“囤積口罩、消毒液等生活用品”,更偏愛“找人聊天以減輕對疫情的恐慌”、更“經常轉發疫情相關信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黑和制作防疫順口溜成為自我解壓和抱團應對疫情的重要方式。

與17年前的“非典”不同,民眾開始學會了用幽默的方式應對疫病蔓延造成的恐慌,幽默作為一種高級的心理防御機制,可以從兩個方面,緩解我們的緊張感。其一,幽默讓我們在疫情恐慌面前“自我解離”,正如瑞士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說“幽默起源于不太認真的看待自己”,疫情面前,幽默可以帶給我們一種不把疫情太當回事的態度,網上流傳的段子在戲謔之余,似乎也在暗示著:沒什么大不了,一切總會過去!同時,幽默是一種對生活的主動態度,幽默的人不是被動的受這種態勢的操縱,他在思維上完成了某種逆襲,一種超級主動的方式來解構和重新定義眼前的場景。舉個例子,2月3日,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區發生了5.1級地震,這對本就在疫情陰影下的成都人民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是,沒想到一場地震,把段子手們都震醒了,有網友戲謔說“地震出門避險請戴好口罩,不要中了病毒的調虎離山之計!”這個段子把地震說成是病毒的詭計,用擬人方式緩解了事件帶領的緊張情緒,這就是通過對事件主動解構的方式,重新建立了一種控制感。

說到“控制感”,就要引出我們下一個調研結論:

知道不如做到!——參與疫情防治行動會增強理性認知和信心

什么是控制感?所謂控制,就是說你在多大程度上,覺得自己能夠控制局勢。斯托茨認為,一個人的控制能力,來自于他的控制感---“我感覺到我能控制局勢。”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蘭格,到一個臨終關懷的養老院,拜訪了已經邁上生命最后一段行程的老人們。在拜訪結束時,心理學家給每位老人送了一盆植物。

在這個研究中,他把老人隨機地分成兩組。

實驗人員對其中一組老人說:“老人家,我們走了,這盆植物送給你。但是你不用管它,我們的護士會每天給它澆水,你負責欣賞就可以了。”

對另外一組老人說:“老人家,我們走了,這盆植物送給你。但是你需要去給這盆花澆水,如果你不澆水的話這盆花就會死掉。”

也就是說,對于第一組老人,這盆植物的生或者死由護士決定。

而對于第二組老人,這盆植物的生或者死由老人們決定,就這么一個細微的差別。

一年之后,心理學家回到這個臨終關懷的養老院,來看看有多少老人已經去世了。

他發現那些由護士來澆水照看植物的那組老人,他們的死亡率是30%,和有沒有送植物沒有任何區別。的確,你不能指望送一盆植物,人家就會活得更長久一些。但是,奇跡發生在自己能掌控植物生死的那組老人。這組老人的死亡率從30%下降到了15%,降低了整整一半!看來,僅僅是對一盆植物生死的控制,這樣看起來瑣碎的毫無意義的事情,也會有這么大的作用!可見,控制感非但可以提升我們的抗挫折能力,還可以讓我們的身體重回健康,甚至影響壽命。控制感既然如此重要,在疫情中,哪些行為有利于增強控制感呢?

這一次的調查結果顯示,疫情防治工作的直接參與者更不容易產生悲觀情緒,而且對疫情的發展持有更理性的態度,相反,過分關注疫情消息并不能緩解內心不安,反而會強化對疫情的絕對化信念,這可能與對未來預期的過分擔心、悲觀情緒有關。這個結果其實很容易解釋,直接參與疫情防治工作讓我們獲得對整個疫情形勢的控制感,讓我們感到: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可以左右疫情走勢的,相反,僅是關注疫情消息,自己卻無法去做任何事去干預,則會讓我們愈發失控,只能“干著急”。這也是我們把這一調研結論歸納為“知道不如做到”的原因,恐慌的反義詞,不是沒有恐慌,而是行動!

總體來說,此次調查結果給我們抗擊疫情提供了很多實際建議:

1、民眾在疫情期間的自我控制感與貢獻感是維護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將成為疫情過后心理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投身幫助他人的行動、參與疫情防治工作以及采用幽默方式自我調節,都是民眾主動應對疫情困境的嘗試,可以增強理性認知與信心,過度的瀏覽疫情信息則相反,會讓民眾對疫情前景更加悲觀。

3、疫情期間的自我健康管理需要警惕“達克效應”,對于自身的健康管理需要尤為嚴格。

4、疫情一線人員的正面消息,可以增強民眾自我效能感,產生“我們能行”的信念。

5、過多的負面消息容易造成“替代性損傷”,民眾應設置“信息鬧鐘”。

最后,打贏戰“疫”是我們每個人的戰斗,在所有彷徨的時刻,做你能做的,是唯一的出路,正如我們剛提到過的“恐慌的反面,不是沒有恐慌,而是行動!” 疫情面前,讓我們只管行動,無問西東。公眾心理建設問卷調查還將繼續進行,無論參與還是轉發,均是貢獻,望大家行動起來!

來源: 中國心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