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科普信息化建設2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要搞原始性的創新,搞別人沒干過的,我自己想出新道道,一步就走到前面了。孫家棟,1929年4月生于遼寧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1958年 畢業并獲得全蘇斯大林金質獎章,回國后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從事導彈原創工作。
2017-09-05
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國第一臺激光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工程儀器。
程開甲,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曾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教授,第二機械工業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國防科工委核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及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科技委常委、顧問。
1934年,盧嘉錫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1986年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1994年1月15日,他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擔任原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以及德國哥廷根科學院等院士。
1986年 交叉分子束 諾貝爾化學獎
不管是做科研、做教授,一定要做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必須要把功夫用到。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曾獲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2005)、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2006)、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5、2011)、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2010)、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2011)、陳嘉庚科學獎(2012)、"萬人計劃"杰出人才(2013)等獎勵與榮譽。